昨天,记者从市“三改一拆”办获悉,2017年我市“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和“四边三化”工作以“有违必拆”“有乱必治”的决心依法强势推进,成效显著,拆出了发展空间,拆出了生态环境,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2017年,全市完成拆违2150.7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268.84%,完成三改3231.26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238.23%,拆出土地面积1667.07万平方米,其中复垦复绿861.5万平方米,启动改建474.42万平方米,拆后利用率71.14%,提前半年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
“通过“三改一拆”,我市不仅拆出了空间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增进了民生福祉,还推动了转型升级。”市“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17年上半年我市开展了小城镇“两沿两区”百日攻坚拆违,以小城镇沿街、沿河和“低散弱”企业集聚区、镇村交接区为重点区域,全面拆除违法建筑、违法搭建、违章广告牌和彩钢棚,腾退问题小企业和小作坊,做到应拆尽拆,三个月内拆除“两沿两区”违法建筑400万平方米以上。下半年,又开展了企业连片违章建筑拆违,推动拆违工作向纵深发展,消除工业企业内涉及消防和使用安全隐患的违法搭建,三个月拆除企业违建260多万平方米。
通过“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与“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围绕“两美嘉兴”建设,开展公铁沿线环境整治、蓝色屋面整治等专项行动,逐步消除“脏乱差”的历史顽疾。新建了樱花公园、茶花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姚太线、新07省道(金平湖大道)、乌镇大道、海宁大道等一批公路“颜值”不断刷新,王店高速入城口等一批入城(镇)口形象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把拆违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以拆违倒逼转型,腾退了一批低散弱、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市“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借助“退低进高”、“退二进三”等途径,推进土地整片腾退,实现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嘉善县木业、废钢市场产业,平湖市新埭镇洁具行业,桐乡濮院镇的毛衫业,海宁许村镇的经编业,海盐武原镇紧固件业,秀洲区的喷水织机产业等当地传统产业,通过“三改一拆”行动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升级转型。海盐县澉浦镇通过租、购老旧闲置厂房和废弃矿区,发展影视产业。
另外,“城中村”改造作为去年“三改一拆”重点工作之一,在推进过程中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据该负责人介绍,首先是强化摸底,2016年年底,对全市“城中村”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深入走访企业、居民、农户,听取意见建议,收集整理有关农户、居民、土地、规划等相关信息和基础数据,形成动态数据库。经过摸底调查,全市需改造项目109个。其次,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建立了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与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制度,加强对联系改造项目工作的指导。将109个“城中村”按照“定人定事、定时定责”的要求,分工负责,分片包干,不留空白,不留尾巴,不留死角,按照群众可接受、政府可承受、政策可持续的改造政策,快速推进实施。第三,我市结合专项拆违,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平台和防违控违管控平台,加强对“城中村”违法建筑监管力度,并协调国土、综合执法、建设、财政等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违法建筑和“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对已经具备改造条件的项目坚持“签、腾、拆、建”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确保“当年签约、当年腾空、当年拆除”。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大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对接支持力度,明确农村土地整治、计划指标安排、耕地补充落实、盘活存量用地等方面政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记者了解到,“三改一拆”行动开展至今,已累计完成拆改面积2.1亿平方米以上,其中完成拆违9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三改”1.2亿平方米以上。通过“三改一拆”,将非法侵占、低效土地腾退出来,拆违还路、拆违治脏、拆违增绿,合理合法、科学高效地推进城乡发展建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