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频道 > 嘉兴新闻 > 嘉兴专题 > 正文
“五水共治”谱写“五个一”精彩篇章
5年来,我市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
365限制投注新闻网     2017年03月01日 16:02:51     手机看新闻    我要投稿    举报

记者 赵颖硕 摄

漫步河边,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可以在河边休憩,也可以游泳、钓鱼,这才是嘉兴的正确打开方式。

过去的5年时间,嘉兴追回了20年的生态建设时光,追回了水乡百姓对身边环境的满满获得感。

5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举生态文明大旗,深化“五水共治”,践行“绝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承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五水共治”和美丽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5年来,我市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市域范围内水质由以五类、劣五类为主向以三类和四类为主转变,河流交接断面由考核不合格向持续优秀转变。去年,全市73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四类及以上水质达到93.1%,同比增长15.5个百分点,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连续3年保持优秀。

记者 冯玉坤 摄

机制篇

一个治水长效机制的全覆盖——河长制

治水难,难在“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却无法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2012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河长制”的实施意见》文件,成立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一个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各级党政负责人带头担任辖区内主要河流河长的治水机制正式启动,党政一把手牵头协调的治水长效机制撼动了全市,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从机制上破解了“九龙治水”的难题。

“河道包干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绩效考核到人”,市、县、镇三级联动,并向村级延伸,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行动起来。

“清三河”行动、截污纳管工程、河道清淤、水系连通工程……哪里有治水现场,哪里就有河长的身影。河长们每周至少巡河两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在网络科技发达的嘉兴,“智慧治水”也被运用于“河长制”工作,“智慧巡河”APP开始为河长巡河提供了便捷的问题上报平台,微信群、QQ群也被广泛用于上下游河流、交界河流的河长进行信息沟通。

河长信息全部“晒”在“河长公示牌”上,“河长制”全民知晓,河长工作还有考核办法,对治水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的河长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整改不力的河长,实行扣减河长保证金、行政约谈、通报批评等措施,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免的重要依据。

“河长制”在内容逐步深化的前提下不断推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市建立完善了市级、县级、镇级河长组织架构,实施深化“河长制”“1+7”配套制度。“1”是嘉兴市河长巡河制度,各级河长按要求频次开展巡河,重点对截污纳管、日常保洁、偷排漏排及超标排放、涉水违法建(构)筑物等进行巡查,做好巡查记录,建立河长巡河月报制度;“7”是投诉举报受理、重点项目协调推进、例会和报告、信息化管理、相邻河道联防联治、“清三河”常态化监管、工作督查(暗访)等7项日常工作制度,确保河长规范履职和履职到位。

对36条市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河流每周开展一次水质监测,实行水质周通报、月分析、季点评机制。目前,市、县两级设置的水质监测点已经覆盖市级、县级及主要镇级河流交界断面。

嘉兴各地还以不同形式开展河长述职,如海宁市举行了半年度河长述职报告会,会上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河道请河长讲述河道治理情况,并邀请广大群众、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媒体代表等进行现场点评和提问。

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级河长9855人,其中市级河长18人、县级(市、区)河长239人、镇级(街道)河长2657人、村级(社区)河长6941人,全市1.3万公里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管理。同时“河道警长”格局基本形成,配备“河道警长”1013名,为“五水共治”清障护航。

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在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中,“河长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环境持续改善。

记者 冯玉坤 摄

水质篇

一个二类水断面的出现——南北湖断面

治水有了丰硕成果,2014年9月,嘉善太浦河水厂断面平均水质类别达到三类水的标准,成为自地表水评价指标由12项增加到21项以来,我市出现的首个三类水断面。时隔9个月后,在全市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上,2015年6月,我市出现首个二类水断面——海盐南北湖断面,并且连续两年稳定在二类水质,成为全市最优水质。

这份二类水断面的优秀答卷,背后凝聚着海盐县全力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铿锵脚步。

海盐南北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秀丽。然而,生意兴旺的环湖宾馆、农家乐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湖,严重污染了湖水,加上当地村民生活污水直排,使得南北湖的水质恶化,美丽的南北湖一度沦为四类水。

为了改善南北湖的水质,当地全力整治了36家农家乐,取缔了19家农家乐,打击了一部分无证经营户,拆除了违建经营户,南北湖南侧的环湖农家乐、宾馆全部实现截污纳管,达标排放,餐饮废水排放骤然减少。随后,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引导山上农户下山,减少生活污水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给南北湖水质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还通过清淤、放养水生植物等一系列“组合拳”,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推动水质不断改善。

南北湖村的“清三河”行动、农村生活污水入网的有序推进以及生活垃圾定点集中收集处理,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除此之外,海盐县大力整治澉浦镇的废塑造粒、印染行业,有序开展环保百日专项行动、交叉执法行动、错时执法行动,为保障南北湖水质撑起了“保护伞”。

如今,拥有二类水的南北湖景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山青水绿”生态宜居休闲旅游胜地。

在喜现二类水断面的同时,全市市控断面三类水断面逐年递增,五类、劣五类水断面逐年下降。2016年和2011年相比,三类及以上断面从无到占比19.2%,五类、劣五类断面从78.1%降低至6.9%。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3项指标分别降低了19.6%、60.5%、39.5%,特别是氨氮指标,平均浓度从劣五类改善至三类,提升了3个类别。交接断面考核从不合格到连续3年优秀。

2015年底,在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嘉兴大市首次获得优秀。2016年1至4月,除嘉兴市区为合格外,各县(市、区)考核结果均为优秀,7个县(市、区)和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港区首次实现“满堂红”。嘉兴大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优秀的好成绩保持至今。

记者 闻人达 摄

科技篇

一个科技治水模式的探索——水专项合作备忘录

2月23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就“十三五”太湖流域(嘉兴市)水专项实施工作达成合作备忘录,在2017年至2020年这4年间,水专项“十三五”太湖流域(嘉兴市)中央财政资金将投入约1.7亿元用于嘉兴的科技治水项目。

这项合作备忘录,对嘉兴科技治水工作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科技治水的探索之路充满挑战性,5年来,我市不断以科技创新破解治水难题。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就是城市探索科技治水的样本,其中的雨污分流、削减面源污染系统工程,结合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构建了源头低影响开发系统,实现了削减面源污染和雨水径流量,大大减轻了市政管网的压力。

我市还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技术优势,把科技元素融入治水工作。石臼漾水源地、贯泾港水源地相继建设生态湿地,通过生态湿地的净化,大大改善了水质。

例如,由中科院研究所承担治理的51条河道实现了综合型生态治理,不仅利用技术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物,且运用生物降解、植物沉水等多种方式让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构建起相对稳定的系统,吸纳正常程度的生活污水。从数据统计来看,51条河道水质普遍上升了一到两个级别,绝大部分达到四类水以上标准。

嘉兴科技治水之路也吸引了科研者的关注,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曹玉成带着学生们来到乌镇,与乌镇镇政府共同实施“乌镇市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他们采用微生物菌剂强化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生态浮床技术等方法治理市河。

为了深入实施科技治水,2016年,我市筹备举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邀请9位院士和相关专家,举行1个主论坛和5个分论坛,开展以“面向水安全保障的工程与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交流,为嘉兴水环境治理和改善出谋划策;举办中德水务嘉兴研讨会,市治水办等部门和单位与清华大学、德国环境科研机构及公司举行水务研讨会,交流水环境治理技术、海绵城市与现代城市水务等工作,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嘉兴的“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互联网+治水”也为嘉兴“五水共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海宁市的“潮乡智慧河长”智能巡河软件系统,使河长通过手机便可完成巡查签到、发现问题“随手拍”并交办、整改销号等工作,方便河长巡河与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秀洲区建立了“智慧河道管理平台”,技术上实现了“河长制”管理、河道在线监控、数据通告广播、河道信息公示、受理群众举报五大功能,实现了河长巡河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交办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南湖区开发了“南湖区智慧畜牧生猪管理平台”,建立了涵盖南湖区生猪养殖户基本信息、防疫、饲料兽药使用、死猪处理、流通调运、出栏检疫以及畜牧业监管等内容的现代畜牧智慧管理系统,有效管控了畜牧污染源。

记者 田建明 摄

故事篇

一个动人治水故事的感染——全民治水

一个城市的治水力量,在于凝聚力。

在嘉兴,走进社区,步入村镇,总能看到志愿者为保护家乡河流奔波的身影,在一些民间环保志愿者的带动下,嘉兴全城响应“全民治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

嘉兴市环保联合会,一个民间环保组织集结了嘉兴各行各业的民间“环保卫士”,成员们组成环保宣讲团、监督企业排污整改、开圆桌会探讨环境问题,共同谱写了公众参与环保的“嘉兴样本”。

嘉兴市环保联合会副会长万加华连续多年奔走在“为母亲河疗伤”的路上,他以环保志愿者的视角撰写了两本环保图书《欧洲环保十日行——从欧洲环保看“嘉兴模式”》和《为母疗伤——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纪事》,并举行签名售书会,不到1小时就筹集善款10576元,用实际行动把环保理念、护水方式传递给市民。

除了嘉兴环保联合会外,全市各地都在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尽心尽力。

海盐县充分发挥群众力量,让群众由“旁观”变“亲历”,让群众成为治水的“核心竞争力”。在海盐,村村设有“第一书记”,带领基层合力治水,村村修订村规民约,将“水环境整治措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污水按标准排放以及村民义务出力、出资方式”等纳入全县105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对模范带头执行村规民约的农户,由村(居)民委员进行表彰奖励。村规民约修订以来,全县村民参与治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广大农户能自觉做到日常垃圾“进桶入箱”,“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得到有效实施。

在秀洲区王江泾镇,全镇400多块“河长公示牌”上印制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百姓扫码后即可关注“五水共治”栏目,通过该公众号百姓可直接监督并参与到“五水共治”中,成为王江泾镇“全民治水”大格局的创新之举。该镇还由108名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技术人员”组成了“三老”社会监督员队伍,开展日常巡河监督。针对企业家,王江泾镇鼓励其担任“民间河长”,为河道整治管理捐资出力。

为鼓励群众参与治水,我市于2016年3月出台了《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公众参与“五水共治”有奖举报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鼓励全民参与“五水共治”工作,巩固“五水共治”成果,截至去年11月底,已受理和处理群众举报123个,已完成整改123个,发放举报奖励33人次,共计3万余元。

记者 冯玉坤 摄

目标篇

一个全新战略目标的形成——剿灭劣五类水

“打好劣五类水剿灭战,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春节过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剿灭劣五类水工作会议如一针强心剂,注入我市“五水共治”工作高度集中的神经。全市各地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全省“劣五类水剿灭战”冲锋号,一个全新的治水战略思路迅速形成。

首先是摸底,各县(市、区)劣五类水河道排查监测工作全面铺开,制定了在近半个月时间里完成对辖区内河长制河道水质的逐条排摸、揪出所有劣五类水的目标。秀洲区启动的“千名河长大巡河”专项行动声势浩大,全区1300多名河长纷纷来到自己负责的河道边,实地查看河道现状,给河道来一次“体检”,全面查找河道问题,认真充实“一河一档”,列出治水难题,开展经验交流,为治水出谋划策。2月底,嘉兴各县(市、区)陆续完成排摸工作,紧接着,各地开始制定并形成初步“剿灭劣五类”河道的方案。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劣五类水的剿灭工作,我市早已行动起来。2014年,我市出台《嘉兴市省控以上劣五类水质断面消减实施计划》,三年计划一年完成,到2015年底,5个省控劣五类断面全部实现“晋级”,提前实现了省控断面全面消除劣五类水断面的目标。到2016年底,全市73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劣五类仅剩1个。而此次“劣五类水剿灭战”,除了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全市所有河道包括小河小浜的劣五类水体全部要剿灭,为此,各地治水办发动全民协同参与举报,发现一个剿灭一个,确保如期剿灭劣五类水。

“剿灭劣五类水这场硬仗已经打响,全市各地拿出百倍精神,进一步摸清底数,围绕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排出时间和任务,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完成一个、报结一个、销号一个,确保剿灭劣五类水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社会的满意度,为全力打造美丽嘉兴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水环境。”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嘉兴“十三五”的治水目标已经明确,我市已经制定嘉兴市水环境治理“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水环境治理目标:到2018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列入国家“水十条”目标责任书的9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在上游来水稳定改善的基础上,全面消除市控以上(含)劣五类水质断面。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在上游来水稳定改善的基础上,全面消除县控以上(含)劣五类水质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市控以上(含)断面三类以上水质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来源:365限制投注—南湖晚报    作者:晚报记者 朱政 图片均为南湖晚报资料图片    编辑:解延慧    责任编辑:王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