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是一篇大文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的是要让城乡面貌的改善没有死角,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城乡居民共享。
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全域统筹,着力下好城乡一盘棋。要把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更高层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党代会报告勾勒了我市城乡未来5年发展路线图,从经济到民生、从城市到农村,一幅美好蓝图徐徐展开。如何谋定而动,怎样精准发力,记者围绕党代会报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采访。
关键词一:美丽乡村升级版
报告原文:以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为抓手,按照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整洁和田园彩化、美化的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别致多样、干净整洁、留住乡愁的韵味农村。
解读者: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农业经济局局长 葛永元
中央“十三五”规划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列为重要内容,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浙江省围绕“两美”总目标提出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四美、三宜、两园”为考量的指标,即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和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乐园、市民休闲的乐园。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仅涵盖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卫生长效治理、全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内容,同时将以示范县、示范镇、风景线、精品村、优美庭院创建为抓手,实现全域美丽。
在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的基础上,我市将按照建设网络型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嘉兴农村水乡风光秀丽、农耕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利用田园景观、河网水面资源,重塑“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
接下来,我市将全面加大美丽乡村精品风景线的推进力度,强化规划设计力度,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完善规划,使之更加科学、更加美丽、更具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推进农业转型、深化农村改革、保证农民增收相结合,使之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此,我市将持续探索如何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充分利用,有步骤地发展“美丽经济”,变生态资源为经济资源,依托精品风景线、精品村,发展旅游、休闲、养生等项目,从而为村级集体经济引入活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二:“四网一路一空港”
报告原文:聚焦“市外高速化、市内快速化”,开展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建成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加快启动市区轨道交通等建设。构建海河联运、公铁水空等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实施中心城区快速路环线和射线工程建设,贯通城市干线路网,破除城市交通瓶颈,加快形成快速路网体系。高水平建设“四网一路一空港”。
解读者: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顾国强
“四网一路一空港”,即“十三五”时期加快建设连通市域内外的“高等级公路网”、“市域铁路网”、“轨道交通网”、“海河联运网”和“信息高速公路”、“军民合用机场”。在综合交通建设上,我们将围绕“1210交通强省行动”和“四网一路一空港”发展战略,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全力打好综合交通建设大会战。
加快“高等级公路网”建设,我市将重点完善“三纵三横三连”高速路网,突出加强与南北向主要城市的联系,全面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杭浦至沪杭段等建设;完善市域“五纵五横”普通国省道干线路网,突出服务接轨沪杭战略,推进联网路建设。
加快“市域铁路网”建设,将加快沪乍杭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及沪嘉甬城际铁路、乍嘉湖铁路的前期谋划工作,加快实现覆盖县(市)、衔接紧密的铁路网骨架,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加快“海河联运网”建设,全力推进内河水运复兴,着力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重点加快杭平申线、京杭运河、浙北集装箱通道等“三横三纵一通道”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打造400公里内河水运高等级航道网,500吨级以上码头达到400个,同时加快建设嘉兴港独山、乍浦和海盐3大港区,重点推进一批外海万吨级码头工程,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全省海河联运引领区。
加快“轨道交通网”建设,兼顾市域和市区两个层面的发展需求,深化和完善市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方案,重点是加快推进杭州至海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谋划好杭州至桐乡城际轨道交通项目。
加快“一空港”建设,就是加快建设嘉兴军民合用机场,不断提升嘉兴在长三角中的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地位。同时,我市将建设与机场配套的道路、站场和公共交通布局,形成机场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承接沪杭两地溢出客货流量。
关键词三:“1640”
报告原文: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统筹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加快构建“1640”和“四百一千”空间布局。
解读者:市规划管理局局长 林 海
“1”指嘉兴市域中心城市,为嘉兴中心城区(含七星、大桥、余新);“6”指嘉善中心城区、平湖中心城区、海盐中心城区、海宁中心城区、桐乡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六个嘉兴市域副中心城市;“40”指约40个小城镇,并进一步划分为中心镇(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特色镇两种类型。
在《嘉兴市域总体规划》、《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5修改)等规划中均对市域城乡体系结构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将按照规划要求进行落实,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完善“一主六副”的网络职能分工,突出特色城镇发展,强化城乡统筹发展。
具体而言,针对“一主”,我市将重点以物流枢纽中心、创新科教中心、田园水乡名城、先进制造基地作为主要职能,集聚优势资源,为六个副城提供创新、科教、服务等高端功能。“六副城”在各自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形成协调的地域空间分工体系,各组团彼此相互竞争与合作,平等地参与和分享网络,获取协同效应。
针对40个小城镇,近期我市的重点工作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017年,我市将围绕“抓推进、求突破”,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镇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并推进规划实施;2018年,将围绕“抓提升、出成效”,深入推进脏乱差整治,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各类环境整治项目实施,镇容镇貌明显改观,城镇功能明显提升,城镇特色得到彰显;2019年,将围绕“抓巩固、强管理”,不断完善环境整治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现代小城镇治理体系。
关键词四:“四百一千”
报告原文:按照市域总体规划统筹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加快构建“1640”和“四百一千”空间布局。
解读者:市规划管理局局长 林 海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模适度、突出特色基本原则,我市编制完成了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形成“43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和1102个传统自然村落”的新格局。
而为了强化村庄布点规划实施,保障农民合法建房需求,坚持以“规划引领、规范集聚、集约节约”为原则,此前,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建房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就加强农民建房管理提出了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政策配套、创新管理方式、落实主体责任等意见。
其中,在完善规划体系方面,《意见》中要求,未来我市将从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管控、完善设施配套、强化风貌保护、试行建房计划管理等方面着手。具体包括,我市将健全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县(市、区)村庄布点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集聚点建设规划)的规划体系。新市镇社区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以建设联排农房为主,鼓励建设多层、高层公寓,严格控制建设独立式农房;鼓励利用保留传统自然村落中的空闲用地新建农房;严格控制在村庄布点规划区范围外新建、扩建、翻建。加快新市镇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保留传统自然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丰富集聚点农房建筑样式,实现集聚点建设“占地不多功能多、造价不高品位高”,同时,加强传统自然村落保护。围绕村庄布点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村庄规划等,制订农民建房年度计划,明确建房名单、规划选址、用地规模、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各地要根据农民建房的年度计划安排用地,确保农民刚需建房需求有序释放。
另外,在保障用地空间、探索宅地有偿退出机制、推进确权赋权、优化奖补政策、创新融资平台、建立农房管理信息系统、推行“阳光审批”、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联动执法等方面,我市也将继续做好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