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频道 > 嘉兴新闻 > 民生·城事 > 正文
五年前,它是藏匿于山水之间的村落 五年后,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一个古村落的美丽蜕变
365限制投注新闻网     2017年02月23日 09:30:43     手机看新闻    我要投稿    举报

这五年·故事

N鲍嘉 摄

文溪坞是一个自然村,位于海盐县秦山街道隐马山南麓,隶属永兴村。村里白墙黑瓦,小径通幽,一条溪水从村中流淌而过,怎么看都像一处精心雕琢过的景致。

每天一早,74岁的周益凯骑着自行车,从村东头来到村西头的农耕文明展示馆,作为馆长,他朝九晚五,就像城里的上班族。

展示馆里除了摆设了一些农耕时代的老物件,还有一间以周益凯名字命名的文化工作室,平日里,老人喜欢画农民画,节假日,他便在工作室里教孩子们书法和国画。

这两年,来村里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时,周益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地导”,他为游客讲解展示馆里的陈列物件和文溪坞的历史文化。在他的口中,文溪坞这个小村落,既有“文溪寻幽”的典故,又有“孝女节妇”的故事,而更多的是5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给村里带来的巨变。

“老村长”如今当“馆长”

这两年,文溪坞成了海盐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而周益凯则是示范点公认的“代言人”。“这不,你看一下。”他翻出了不久前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消息——文溪坞入选了2016年度全省“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

周益凯当过10多年的村委会主任,如今村民们还习惯称呼他为“老村长”。退休后,他继续在村里帮忙,做些财务、办证的活,闲暇时,他喜欢翻阅村里的史籍、档案,汇编之后成了一本村史——《小村春秋》。

2012年9月,秦山街道启动了文溪坞“美丽乡村”建设,其间,立面改造、设景布局都需要民俗文化烘托,于是,周益凯这些年在故书堆里的拾遗就派上了用场,墙绘、匾额、题词,几乎都来自于他的搜集,其中还有不少是他自己创作的诗词。

当年,“美丽乡村”建设牵动人心,早年旅居上海的周志和听说此事,给村里寄来了凭回忆画就的20世纪50年代文溪坞俯瞰图,街道工作人员通过卫星地图一比照,竟然差之甚少。如今,这幅俯瞰图被绘在了村口的墙上。“‘美丽乡村’唤来了‘乡愁’。”周益凯说。

2013年,秦山街道将一间废弃的农房改造成了展示馆,用于展示当地的农耕文化,同时,需要一个熟悉当地文化的村民来当馆长,于是,周益凯成了不二人选。

展示馆分设了农家厨房、农产品与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农民书画等5个展区,其中一个展区,展示了不少周益凯创作的农民画,他的不少灵感便来自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去年,秦山街道在村里建了一个小型水库,用于水循环系统,由于依山而建,自然而然也成了村里一处小景。周益凯信手拈来,创作了一幅农民画,并赋诗一首:“榆荚飞舞三月天,杜鹃山茶花正艳,墨雀私语为哪般?东湾新建碧玉潭。”

问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周益凯指引记者看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后对比图,一目了然:之前,房前屋后堆满建筑垃圾,如今,是绿植盆景构成的优美庭院;之前,房屋是暗淡粗糙的水泥墙面,如今,是粉刷一新、遍布墙绘的白墙黑瓦;之前,是泥泞不堪的泥地田埂,如今,是铺满青砖的沿河绿道……

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跟着周益凯在村子里闲逛,空气异常清新,他说,这得益于村里这些年开展的生猪养殖集中整治,共计拆除了畜禽舍1万多平方米。

在田舍间穿梭,移步易景,“一到周末,城里人开着私家车,带着老人、小孩来玩,村里一下子变得热闹得不得了。”周益凯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要我说啊,应该是‘美丽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但是,在5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改造之前,这里房屋老旧、杂乱无章、杂草丛生,“就说路吧,两三米宽,路边还堆满了木柴、垃圾,车子开进来,一路开,一路刮,就连在外工作的子女周末都不愿意回来。”周益凯说。

据了解,文溪坞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疏浚河道、修建护岸,同时大规模实施杆线整治工程,对村里的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杆线全部实行“地埋”,改善村庄各类杆线脏乱差的现象。

文溪坞只有50户人家,为了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村里建造了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使所有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处理器层层处理,从而达到达标排放。

文溪坞说是一个村落,但在环境管理上更像城里的小区,比如保洁,就是由专业的保洁公司代劳。这是海盐县在全市率先实行的农村集镇、村庄、河道、道路“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政府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引入了民营资本进入环卫市场,是典型的“政府花钱买服务”。

其实,文溪坞早在古时就是海盐十二胜景之一,为了寻回当年的胜景,在改造中,按照“踏砖”、“闻花”、“听溪”、“品茶”、“望山”的精髓设置,还原了马鼻灵泉、古樟问茶、隐马亭、古道印象等十余个景点。

如今,行走在文溪坞的乡间小道上,随处可见古朴的青砖、瓦片、廊架、坐椅、灌木,尤其是每家每户农房外立面那勾勒鲜明的“黑白”线条,引人入胜。

“要是让我来归纳文溪坞的特色,可以概括为4个字——‘小’、‘慢’、‘静’、‘幽’。”周益凯解释,“文溪坞不大,小得像盆景,很美;这里是体验慢生活的好去处;这里很安静,可以抛开外界烦扰;幽深,每走到一处总觉得别有洞天。”

“美丽乡村”催热农家乐

田园美景引得游客来。村里的水果采摘、农事体验、农家乐、盆栽销售、采茶制茶体验等活动悄然在农户中开展起来,乡村休闲旅游既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效益。

顾惠琴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她第一个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当地特色农家菜肴,开业以来,生意红火,成为游客来文溪坞游玩后品尝农家菜的“首选”。

周小平是村里“优美庭院”创建带头人,对种植果树、花草很有经验,他不光美化自家庭院,还带领周边村民一起种植,免费为村民在家里办起花草栽培培训班。现在,文溪坞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花草、果树,既美化了庭院,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采访时,记者遇到了刚从海盐县城回到村里的汤玲宝老人,她平时住在城里儿子家,时不时回到村里,打点自家的农家乐。“公交车直达,半个小时就到了,来回很方便。”汤玲宝说。

去年,眼看着村里游客多了起来,汤玲宝把已经闲置了近10年的老房子装饰一新,取名叫“溪舍6号”,一楼是餐厅,二楼有3间客房,最有特色的是,他们家把原来的猪圈改造成了充满“文艺范”的茶社,节假日,来这里休闲的客人很多,她负责洗菜做饭,学美术的儿媳妇在茶社里教孩子们制作工艺品。

为了给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加把火,这些年秦山街道出资建设了登山游步道、隐马山观光平台、游客中心游客广场、植物迷宫、绿化亮化、停车场等工程,投资1200余万元,重点对文溪坞村落外围进行景观提升,围绕乡村休闲旅游,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全面规划设计,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如今,文溪坞乡村旅游正在向乡村旅居转变,为此,秦山街道总投资780余万元,新建9幢民宿,共有客房78间,目前,已获得诸多国内大型旅游投资主体的青睐。

“在这里,老百姓不仅有了赚钱的路子,而且山好、水好、空气好,公交车能直达,村口还有公共自行车点,到了晚上,文化礼堂还有一群老人在跳广场舞呢,我看,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周益凯说。

?

这五年·数据

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小

制图 张利昌

?

这五年·解读

统筹城乡走出了“嘉兴路径”

近年来,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农业就势现代化、农民就近市民化和农村就地城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据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处于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是全省唯一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的地级市。

?

让“乡愁”保留下来

“文溪坞我去过很多次,从一定程度上说,那里的确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也是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典范。”市农经局改革指导处处长邓建华说,“文溪坞地域独特、环境优美,在那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邓建华看来,文溪坞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禀赋,加以打造提升,走出了和自身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发展路径,“文溪坞从前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到如今打造‘美丽经济’,实现了成果的转化,很有借鉴意义。”

“更重要的是,文溪坞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把老百姓边缘化,而是让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体现了共建共享的原则,而且让老百姓在不需要迁徙的情况下,享受到了城镇待遇,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理念。”邓建华说。

?

让群众幸福起来

统筹城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经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统筹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市实施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基本实现了城乡劳动力平等充分就业。

此外,我市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保基本、多层次、能衔接、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民社保推进机制,同时,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比如,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农村30分钟和城市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行了一体化管理。

如今,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已实现了互联共享,路网、公交网、供水网、电网、信息网等全部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政村率先通达公交的地级市,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所有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

?

让资源流动起来

在资源要素紧缺的情况下,城市要发展,就要向农村要地,城镇化鼓励农民进城,就要保障他们权益,如何让资源流动起来,便成了统筹城乡的题中之义。

邓建华介绍,为促进城乡资源充分流动,我市创新开展了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农村土地整治为抓手,引导农民向主副中心城市、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改造农民生活方式。同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住房所有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确权颁证,促进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解除农民“离乡”之忧。

在此基础上,我市完善交易体系,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全覆盖,当前交易品种主要有土地的流转、村级集体资产的租赁、股权的流转等。此外我市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迁移制度,畅通了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渠道,城乡居民基本实现迁徙自由。

?

让乡村美丽起来

发现乡村之美、保护乡村之美、挖掘乡村之美,一直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古村落如何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推进?嘉兴走出了一条多措并举的发展路径。

市农经局基层建设处处长王萍介绍,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保护生态文化特色村落,发挥农村水乡风光秀丽、农耕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统筹考虑镇、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与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保护利用,努力保持田园村庄粉墙黛瓦、绿带环绕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风貌。

同时,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调查摸底,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旅游开发价值、江南水乡韵味和现代农业基础的特色村庄,以自然村为单位,列出具体的数量和名单,纳入“1+X”镇村规划体系,进行改建、整治,做到“两新”建设和自然生态文化保护两手抓。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抓手,对此我市开展了“优美庭院”建设、做精做优精品村、开展先进镇创建等工作。

?

这五年·手记

让城乡之间的鸿沟消除

从本质上来说,城乡的差距来自于资源分配上的不对等。这些年来,随着政府发展重心的下沉、发展理念的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改变,城乡差距正在缩小。

统筹城乡,浙江走在了全国前列,覆盖城乡的“两富”、“两美”建设,嘉兴则走在了浙江前列。

嘉兴农民全省最富裕,城乡收入差距全省最小,这些都是有数据为证的;如果要说直观的感受,那不妨到嘉兴的农村去走走看看,那里水清树绿、环境宜人,要论公共设施,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公交车开到了村口,就连城市才普及不久的公共自行车也在不少农村“扎根落户”。

当然,我更希望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能够进一步消除机制、体制的梗阻,让农业、农村、农民能和城市的发展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也希望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人口、资源的流动能够更加顺畅,真正让城乡之间的鸿沟消除。

?


来源:365限制投注—南湖晚报    作者:    编辑:解延慧    责任编辑:张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