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公司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在150%以上,利润增长幅度预计超过300%。”一年将尽,总结起生产经营情况,浙江莎特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敏奇信心十足。今年,这家位于海宁市马桥街道的“新三板”上市企业不仅稳坐国内经编行业机织布细分类的头把交椅,在世界同行中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也排进了前三。
一枝独秀背后,是海宁经编产业在“一匹布”上绣出的满园春色。2017年,海宁经编产业园区规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以20%的速度递增;目前,园区新开工项目数量已达124个,同比增长138.5%,创下历史新高;前11个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7.4亿元,同比增长18%。
在工业体系日趋复杂多样的当下,潮起之地海宁,最醒目的上扬轨迹,为何出自最基层生长起来的传统产业?
“振兴实体经济,要找准着力点,劲往一处使,打好组合拳。我们海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推动工业强市再出发,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正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说。近年来,当地经编产业牢牢抓住“一匹布”的源头,从供给侧发力催动改革。
“抄抄改改,卖便宜货”是第一代海宁经编人的集体记忆。“国外的高端经编材料每平方米要十几美元,我们买回来模仿,靠着囫囵吞枣的技术能做到七八分像,卖个进口货‘零头’的价格,抢占中低端市场‘发点小财’就很得意……”公认的“海宁经编第一人”、浙江省锦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雪康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他第一次到德国法兰克福看经编产业展,就被琳琅满目的新技术狠狠“震”了一下:“我们脚步太慢,离国际水平太远。”
直面前沿的经历埋下了种子,当产业迎来野蛮生长期、无序的同质化竞争时,“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增强自己与世界市场对接能力”的想法就在一部分企业家心中萌芽。
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浙江锦达是园区诸多企业发展历程的缩影。制作青藏铁路冻土层下的“软钢筋”,为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提供封堵浮油的膜材料,给上海世博会城市馆披上冰蓝色“外衣”……近年来,该企业不惜血本投入高端膜材技术开发,一连拿出8项发明专利,屡次成功挑战了本行业的“群山之巅”。
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研发什么。拿离日常生活最近的产品来说,为了解决传统纯棉毛巾易发硬、发霉、掉毛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海宁市立达经编布业有限公司研发出了空心纱编织的新材料毛巾,一根中空纱线里有1288根丝,依靠无数个大小不规则的蜂窝组成的截面,产品耐用度提升三倍以上,而且纤维里直接添加色母料,不需要后道染整,杜绝了废水、废气排放。最近,这一附加值是传统毛巾四五倍的新产品正式投放市场,第一笔订单早早被日本客户“抢下”。
供给侧改革,改出了传统产业的百花齐放。如今的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已成为全球行业圈子里的第一集群。从轧轧作响的手工飞梭到全亚洲第一批大规模引进的宽幅喷气织机,400多家大小经编企业里涌现了一批产业细分领域内的“单打冠军”:海利得股份的安全带丝、聚酯气囊丝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港龙新材料的灯箱广告布、锦达股份的防水布和卡车篷布、华生新材料的拉丝气垫材料、宇立新材料的投影幕布、高达新材料的森林布系列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
“做了几十年,我仍坚信经编是朝阳产业。”回望来时路,叶雪康由衷感慨,“这一行,越做越有做头!”旺盛的市场需求带来了海宁经编企业愈加强烈的扩产愿望。据德国经编机巨头卡尔迈耶公司等有关销售数据显示,海宁经编企业签约到今年年底的KS经编机有500多台,还有20多台双轴向经编机已投入使用。2018年的新年钟声还未敲响,380台KS经编机、3台双轴向经编机的预约订单就已经下达。
一匹布,经纬交织,单线不成行。企业的创新探索如蝴蝶翅膀扇动,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相遇,方能掀起席卷整个产业的风暴。当企业内部的创新供给步伐加速,来自政府的精准扶持也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带来更多机遇。
“一匹布的新时代已经开启。”海宁市经信局局长王一鸣说,今年2月,海宁市出台《关于促进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到2019年,经编规上产值达280亿元以上;累计完成有效投入100亿元。以此为起点,经编产业智能制造提速工程、产品创新提质工程、产品品质提档工程、绿色制造提升工程依次上马。今年,海宁经编产业还被确定为省“机器换人”分行业试点,行业能效“领跑者”计划全面展开。
“一业一策”的精准扶持托起了传统产业的“翅膀”。借着制度供给改革的东风,一场更为深远的产业革命拉开序幕。
园区内中小企业林立,如何让它们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市场需求?“要让它们在技术与信息上站到同一起跑线,在资源充裕的发展环境中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浙江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钟秀说,研究院自2013年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让海宁经编产业“用一个声音说话”,赢得更加宽广的市场出口。
有力的技术供给支撑起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供给体系。2016年初至今,研究院就研发出350多种新产品,其中大多是经编企业引进后可直接生产的“即插即用”型,同时,由全国纺织技术能手、专业技能竞赛擂台赛获奖选手组成的经编技术服务队也不定期为企业开展技术辅导,自此,园区企业初步实现了“术业有专攻”,“几千台机器生产一种产品”变成了“一台机器生产一种个性化产品”,产品不同质,企业间互相压价、挖人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经编研发创新基地”,研究院陆续参与了国内经编行业各类标准的制定,仅去年一年就参与制定标准16项,让代表市场供给端的“海宁声音”在行业内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织女采云霞,是古人对一匹布最浪漫的想象,而今,一片“云”正让经编产业这“一匹布”脱胎换骨。这个月,包含了96台机器数据的智能化云平台已试运行上线。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信息直接加密采集,所有仓储物流的信息统一接入,企业需要的生产管理应用都可以在云端共享。“今后,经编园区的每家企业、每台机器数据都将汇总到云端,企业需要什么服务、客户想找什么产品,都可以在云端直接对接。”姚钟秀告诉记者。
“未来,我们就不用每家企业都办‘水厂’,云平台是‘水库’,大家接管子就行了。”按照目前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规模测算,云平台共需要的企业信息门户ERP集成系统5套,总投资在3000万元上下;而如果每家企业“单打独斗”自己购买系统,那加在一起,这笔开销将超过10亿元。
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催生了产业集群的更多可能性,一匹布的版图也正向更远处铺展开来。前不久,海宁在传统经编交易会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举办了首届中国·海宁纺织柔性复合材料博览会,向全球展示了纺织柔性复合材料这一科技含量更高、产业层次更高的细分行业。
今年,美大新厨电项目、明士达新材料技改项目、浙江物产供应链金融项目……一批具有支撑力、带动力、影响力的优质项目纷纷相准了位于马桥街道的经编园区这块热土。越来越大的项目需求推动着平台的资源供给进入质变期。最近,经编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前期研究)由海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未来,园区将从当前的8.96平方公里扩大到21.48平方公里,从马桥街道一隅扩展到马桥、丁桥、斜桥“三桥”交界区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经编纺织材料产业是海宁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海宁着力打造发展大平台、推进产业兴城的重要依托。”海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曹国良说。一匹布,30年,织出了富民产业发展新空间,如今,从供给侧改革发力,更是织出了勇立潮头锐意创新的精气神,织出了海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