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样本——来自浙江省嘉善县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7-06-22 09:39:11

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歌斐颂园区里的小火车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亲子游项目之一。

昔日的干窑镇新泾港脏乱差,水体污染严重,经过“五水共治”后,这条河发生了巨大变化。

位于嘉善西塘镇的嘉兴综合保税区B区,是嘉善对接上海自贸区的窗口。

舞台上的天凝镇洪溪村“辣妈宝贝”艺术队。

阅读提示

这里,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有11家世界500强企业,而且从产业到生活充分对接上海;这里,不仅“三治同步”“四美联动”,而且V类、劣V类水质断面已全部绝迹;这里,不仅可享受到各类文化生活,而且“20分钟养老服务圈”惠及百姓。

拥有38万户籍人口的浙江嘉善只是浙北平原上的小县,但又是一个区域要县。2013年,嘉善县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那么,嘉善有什么创新实践?这里的企业和群众又从示范点建设中收获了什么?

开放:借梯借船借力的共赢平台

东邻上海、北靠苏州,从担心“虹吸效应”到实现“同城效应”,落户嘉善的企业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前几天,富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关务经理姜磊刚刚向嘉兴保税区B区管委会报送了企业过去半个月的出货清单,11笔单据,一次审核通过,只需要缴纳一笔报关费用。“以前是报一笔出一笔,一次大概200元,现在是分批出货后、集中起来报一票,成本减少了九成。”姜磊说,这种报关方式被称为“分送集报”,企业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分送集报并不是嘉兴保税区B区的原创,它来自100公里以外的上海自贸区。

中粮集团是国内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上海自贸区设有进口食品总公司。嘉兴保税区B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晓能说,得知中粮有意分流上海关区的部分业务后,他们为中粮量身打造了一套进口食品的溯源召回制度。追溯系统上线之后,化验、配送都有了保障。通过这种方式,食品从入关到销售可以节省2到3周的时间,中粮也顺理成章地入驻嘉善。

早在2014年1月,嘉善就以嘉兴保税区B区为载体,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有选择性地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政策。这也是全国首个上海自贸区协作区,连同分送集报在内,共有5项自贸区的通关便利化政策在嘉善试行,惠及全县1557家进出口企业。同时嘉善还在积极承接上海自贸区的项目外溢。截至目前,嘉善项目协作区已经引进包括中粮在内的12个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

以上海为重点推进区域合作,以上海为窗口开展国际合作,嘉善把上海这座金矿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如今落户嘉善的企业从数量向质量转变,虽然数量在减少,但总投资额却越来越高。”嘉善县商务局局长沈雪林说,最近5年,嘉善招商引资的项目中90%与上海有关。“总部在上海,制造服务在嘉善”“创意在上海,孵化转化在嘉善”的产业协作体系已经形成。

除了产业对接以外,嘉善与上海的全方位对接也在快马加鞭地推进,嘉善的医保卡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可以实时刷卡结算,021固定电话实现嘉善全覆盖,上海多所大学在嘉善开办了附属中小学。2016年,嘉善县市民卡与上海公共交通(地铁、公交、轮渡)实现互联互通。

刘立文是一位在嘉善归谷产业园上班的工程师,每周末要回上海与家人团聚。过去,他通常选择自己开车,但由于是外地牌照,经常面临上海市区限行的问题。如今,嘉善至上海枫泾这条联沪省级公交线路的开通,为他提供了新的选择。从嘉善客运中心出发可以直达上海枫泾,再通过全程高速的枫梅线即可快速到达上海市区,“这样速度更快,也更省心”。

嘉善东邻上海、北靠苏州,既是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交会之地,也是浙江接轨上海的重要节点。从担心“虹吸效应”到实现“同城效应”,高水平开放使得嘉沪两地形成了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嘉善人在上海工作、学习或者生活;30%以上的工业产品为上海配套;5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直接由上海或受上海的影响而进入。

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精致水乡

如今的公园竟建在昔日的“垃圾场”上?除了“五废共治”,还有“五水共治”。因一系列的举措,嘉善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的县

初夏的干窑镇南宙村,蜿蜒错落的石板路,记者看到这座15亩的生态公园满目皆绿、花卉吐艳……如今,村民们又多了个休闲的好去处。让人想不到的是,公园竟建在一大片“垃圾场”上。“这里原本是个垃圾填埋场,主要堆放集镇乡村的生活垃圾,已经存在20多年了。”村民谢佳君说。后来,镇里请来杭州市城乡环境设计院的专家们实地勘探,对表面垃圾外运焚烧,对地下陈年垃圾使出“连环招”,隔断陈年垃圾与周边生态环境的直接接触。

昔日的垃圾填埋场变身后,干窑镇每天要产生近40吨生活垃圾,如今都去哪儿了?“镇里规划了11个垃圾中转站,垃圾统一压缩运往县里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干窑镇爱卫办副主任吴昊告诉记者,目前,干窑镇已经建成7个垃圾中转站,并采购了第一批分类垃圾桶,分发给全镇每家每户。只要农户将垃圾放置在自家垃圾桶里,每天会有保洁员挨家挨户收取,再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随后送到县里的焚烧厂。

除了“五废共治”,还有“五水共治”。走进嘉善县治水办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该县6镇3街道的10张“清三河”作战图,清晰绘出了各条河道治理攻坚战的路线图,用公示牌的形式公开河道整治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作战图为指引,嘉善未来3年计划投入60亿元实施55个工程项目,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作为浙江省两个“五水共治”机制创新试点县市之一,嘉善创新建立机构统一、规划统筹、执法联动、资金多元、应急到位、公众参与的“五水共治”机制。他们还探索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环境污染事故、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乡抗洪除涝等一系列应急机制。

“治污难,确保不反弹更难。我们建立了‘天上无人机、地上摄像机、面上智能机’的立体化监管网,前端执法‘能定位、能测量、能预警’,后端管理‘能跟踪、能监控、能分析’。同时,配齐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建立了奖惩细则,对环境脏乱差的单位和农业主体实行一票否决。我们有信心让绿色发展理念永远成为嘉善的主旋律。”嘉善县环保局长邵小华说。

碧云花园有限公司的葡萄采摘园内,基础设施完善、采摘环境一流,游客或徜徉在藤蔓交错的葡萄架下,或端坐在绿意盎然的长廊下品尝美味。“今年我们重点打造葡萄休闲观光采摘游,主要是种出美味的有机葡萄。”公司负责人潘菊明告诉记者,为了种出源自天然好味道的优质葡萄,碧云花园养了1000多头羊,将羊粪作为葡萄种植的主要有机肥。1000头羊的粪便足够1000亩土地使用。同时,开挖河道作为蓄水池,为葡萄进行喷滴灌。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嘉善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科学发展的抓手,坚持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三治同步”,开展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通道“四美联动”,治出美丽城乡,治出绿色产业,治出乡愁记忆里宜居宜业宜游的精致水乡,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的县。

共享:富民惠民安民的幸福家园

“辣妈宝贝”艺术队,从农村跳到城市,登上各大电视台。如今,嘉善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已实现全覆盖,并从中培育了一系列特色项目

天凝镇洪溪村党支部书记陈俐勤领衔的“辣妈宝贝”艺术队在《中国达人秀》节目半决赛中拿到3个“yes”后,“辣妈宝贝”艺术队的名气更大了。“辣妈宝贝”艺术队由20多位农村妇女组成,平均年龄超过40岁。她们从“十万农民种文化篮球赛”的“篮球宝贝”起步,从农村跳到城市,登上各大电视台,还走出国门亮相西班牙国际舞台,成为嘉善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张名片。

在姚庄镇桃园新邨社区的桃源书场,弦索叮咚,琵琶低吟,吴侬软语声声入耳。“这儿原来是社区的老年棋牌室。通过提档升级,不仅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社区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桃源新邨管委会主任杭钰荣说。

如今,嘉善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已实现全覆盖,建成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个,镇(街道)图书馆分馆9个。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9家,覆盖70%村民,成功创建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实现全覆盖。凭借这些,当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并从中培育了一系列特色项目。

“可以先把患者慢慢移到床边,再将其双手搭在护理工人的肩膀上,随后抱住腰,用力抱到轮椅上。”记者到访姚庄镇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时,养老护理领军人才工作室的培训老师正在讲授课程。工作室配置了护理床、心肺复苏模型、拐杖等相关设备设施,是嘉善县首家养老护理领军人才工作室。“养老护理人员在逐年增加,但高级技术型养老护理人员比例较少,不能满足镇里养老护理需要,我们成立了养老护理领军人才工作室。”镇民政办主任章益心表示。

84岁的包彩亚老人住在养老中心一套标准养老房内,房间内有两个床位。她说:“卧室整洁干净,带卫生间,护工也亲切。除了室友,还有很多老伙伴可以一起聊天,一起活动。”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除了占地12亩、220张床位的镇社会福利养老中心,姚庄镇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近年来,嘉善一直在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照料中心的功能。2015年,嘉善率先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民生投入是关键。多措并举促富民,持之以恒抓惠民,全力以赴保安民。嘉善注重把发展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稳步提高各类保障水平,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提高到77%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嘉善还先后实施两轮“强村计划”,对兴办强村项目给予100万元以内银行贷款三年贴息,全县118个村村均常规稳定性收入达155万元,保证农民能够稳定增收。

共享,带来了社会和谐。多年来,无论和谐指数还是群众满意率,嘉善一直位居浙江前列。“在这里工作,安心、舒心。来了,就不想走了!”安徽籍新居民姜存满不仅介绍了3个朋友来嘉善务工,还张罗着将弟弟的家也安在了嘉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编辑:陈保君  责任编辑: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