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频道 > 嘉兴新闻 > 嘉兴专题 > 正文
惠盛五金:“个转企”打破企业发展瓶颈
365限制投注新闻网     2016年09月01日 08:58:09     手机看新闻    我要投稿     飞信报料有奖

  作为一个60后,何文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乡镇企业工作、下岗、创业、亏损……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初的家庭作坊已经成了一个拥有五六十人的五金厂,特别是2013年“个转企”之后,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成倍增加,市场也更广阔了。“现在这个‘厂长’,是当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海宁市盐官镇惠盛五金厂厂长何文渊说。

  

  准下岗工人的创业路

  何文渊出生于1963年,32岁之前,他一直在海宁工艺地毯厂做设计,原本想安安稳稳一直做下去,但是他发现,乡镇企业的效益在走下坡路,不少企业都徘徊在破产的边缘。“我想再这么下去肯定不行,必须要有所改变。”于是,何文渊想到了停薪留职。

  没想到,他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父母都是教师,希望我能有份稳定的工作,自己下海风险太大。而且他们觉得,就算以后工厂倒闭了,也肯定会为工人们安排好出路。”何文渊说。

  不顾父母的反对,何文渊开始了创业生涯。1995年,何文渊办理了停薪留职,并于当年租下了一个废弃厂房中被分割开来的一块100多平方米的场地,开办了海宁市华盛五金厂,开始做剃须刀、理发刀的刀片。“当时我和妻子一共只有4000元,除了这些钱,还东拼西凑借了一些,租场地、买设备、招员工,终于把工厂办了起来。”何文渊说,一开始,算上何文渊全厂只有6个人。

  但是没想到,工厂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而在开工厂的第二年,何文渊所在的海宁工艺地毯厂也倒闭了,宣告了他正式下岗。“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坚持下去。”何文渊说。

  为此,他将目光聚焦在了宁波、余姚等地的塑料生产厂家身上。“因为他们是生产剃须刀外壳的,我生产刀片,正好可以配套,通过这样的渠道,进一步开拓客源。”何文渊解释。

  从第三年开始工厂有了盈利,何文渊和当初的“老伙伴”们一直合作到了现在。

  

  “个转企”打破发展瓶颈

  随着工厂效益不断增长,原来的规模无法满足订单,何文渊几易厂址,每次都更大,2013年时工厂已有工人三四十人。但是从工厂的性质上说,仍然是“个体户”。

  2013年5月,一次当地地税工作人员的上门宣讲,让何文渊接触到了“个转企”。“个转企”之后可享受诸多优惠,其中,能享受贷款按基准利率50%至100%的财政贴息扶持,特别打动何文渊。

  何文渊表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想突破就要增加自动化程度,但是添置自动化设备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使用企业的自有资金,会给资金链造成一定压力。但是如果有了贷款贴息补助,就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自动化了。于是,他当即决定“个转企”。

  随后,地税及相关部门派出了专人对接,何文渊按照要求准备齐材料,很快“个体户”变成了“企业”。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何文渊选择的不是“有限公司”,而是“一人独资企业”,与前者不同的是,如果破产,“一人独资企业”需要承担无限责任。“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工厂,也了解这个行业,我坚信工厂不会垮的。”何文渊说。

  所以,即便是转制后,何文渊的企业依然称为“工厂”而非“公司”,他则自称“厂长”。何文渊说:“我是一个做实业的,叫‘工厂’更接地气,也能使人快速了解,叫‘公司’则太偏向贸易了。”

  “个转企”之后,何文渊在跟人谈判时,也更有底气了。“原来总觉得自己是家庭作坊,现在是企业了,更正规了,也更具规模,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也在上升。”何文渊说。

  未来,何文渊打算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

  

  【企业启示录】

  “个转企”带来的变化不止停留在名称和性质上,更是可观可感的,增添的设备、提高的效率、源源不断的订单,都让企业从中得到了实惠。“个转企”已不再是国家通过奖励政策推动的事情,而成为了企业自发的行为,成为了企业要做大做强的共识。


来源:2016年9月1日 第三版    作者:骆颖叶 通讯员 吴欣苗 潘 岚    编辑:闫拥洲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