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汉:我一生中有三次改行
    这是4月的成都,位于城市南郊牧马山上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里,中国自适应光学的奠基人姜文汉在说起他走过的人生,近80岁的院士面色安泰,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巧借神镜三分力 精还广宇万世清
    姜院士说,正是母校的悉心培养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泛的思维方法和娴熟的动手能力,这一切为他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在自适应光学的领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图集】
“机遇对每个人都存在,这就是社会的需求。”

记者(下简为记):最近习总书记接连说起了“乡愁”,说要有青山绿水,故乡给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么多年离家在外最想念老家的是什么?

姜文汉(下简为姜):平湖是一个很有田园风味的一个小城。我家在十字弄,在当年平湖城墙的西南角。
我想念家乡的菜。尤其现在,新蚕豆,马兰头(笑),竹笋。昨天我还在说,四川的竹笋怎么没有江南的好吃呢?四川的竹笋这么粗,很老;平湖的竹笋很嫩、很鲜。

记:您说对您童年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受过新式教育的母亲如何来培养您对科学的兴趣?

姜:母亲是离平湖不远的嘉兴新丰镇人,接受过新式教育。母亲最初给我启蒙教育,比如加减乘除、认字。我六岁上小学,上的是三年级,小学一二年级我是跳级的。因为母亲已经教会了我基本的算术、认字。到了初中,她很支持我去买书、看书,希望能够增加我的知识面。我记得当时买的书、杂志,像《中学生》之类,都有介绍科普知识。
母亲生的成活的第一个孩子就是我,对我寄予很大很大的希望,应该说她最关心的孩子就是我,总是教导我要好好学习。当然,她对我要求的学习力度不及现在的父母,现在的父母都是跟着孩子一起学的(笑)。

记:当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导致苏联留学没去成,当时觉得委不委屈?

姜:那没办法啊,让你不去就不去呗,只好选择了当时最受苏联影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跟我爱人结婚,也是因为出身费了很大周折。

记:你们当年的恋爱是怎么谈的?

姜:我和爱人是大学同学,同班的,实习都是一起的。那个时候也说不上是谈恋爱,只是互相朦朦胧胧有些好感,后来工作分配到一起,才开始谈这个事儿。当时,组织上不同意,她家里也不同意,不过最后还是批准了。(她喜欢你什么?)她喜欢我能干,聪明,踏实。

记:您去了哈工大,选了最辛苦的铸造工艺和设备专业,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姜:我们那个时候是服从组织,听组织的话。当年我们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四年级才分专业,当时组织上号召,你们应该去报艰苦的专业。其实当时我报别的专业也是可以的,但是艰苦专业就报这个专业吧。

记:在哈工大您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姜:我在班上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当时还入了团。 记得第一次到哈工大,从上海上车,到天津下车,然后转车,第二天到哈尔滨。到天津时,正下大雨,拿着行李,没地方住啊,旅馆也找不到,就在车站呆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到哈尔滨。哈尔滨那时候是九月份,天已经比较寒了,好像比现在冷,冬天达到零下三十度。(笑)

记:您看您几次改行都能转成内行,您的自学能力特别强,在工作中自学有什么心得?

姜:我的三次转行,每次转行都要花很多心血补充没有学到的东西。从铸造到机械,就要学很多精密机械的(知识);从机械转到光学,也要把光学的知识学到;从光学转到自适应光学呢,自适应光学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学科),精密的光学检测等都需要花很多力气去补充的。在工作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你会带着问题学,领会得也深刻。很多东西如果不带着问题,老师讲了一个学期,你还不知道他在讲啥。

记:回顾您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姜:最幸福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事业欣欣向荣。 我(个人)以工作为重,现在还是每天上班,不工作,我简直不知道怎么过了。个人来说,(最幸福)大概是跟我爱人结婚的时候,但后来文化大革命,政治风暴不断,所以没有什么时间……

记:你们夫妻都是工作狂,对子女教育这块是怎么做的?

姜:对于子女教育,我们是有欠缺的。因为当时上学的时候是在山沟里头,学校水平不高。特别是我的女儿,我们也没太管她,所以她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念了电大,她后来靠自己努力去读了硕士、博士。 现在我一个孩子在美国,一个孩子在北京,他们都有博士学位。

记:您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院士,您也有孩子在美国,现在很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您怎么看?

姜:在孩子还没自制能力的时候,到国外去学,特别是去念初中、念高中,我不太认同。如果国外有很好的大学去学,我认同,但如果是为了混张文凭,我觉得不如在国内。我的孩子是2000年去美国,我觉得他最有活力的时间贡献给美国人,并不是好的,在美国已经十几年了,还是个打工者的身份,不会去接触更高的东西。如果在国内,他肯定是领着一帮人在干活了。

记:您说一个人要符合国家社会需要,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现在年轻人可能都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姜: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当然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个自我价值是受社会环境的约束的,你要完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不太可能的,不能过分强调。
常常讲一个人的成功,一是靠勤奋,二是靠机遇。我想机遇对每个人都存在,这就是社会的需求。关键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如何使自己的才能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需求中找到发挥的场所,如果徒有很好的才能而不去主动适应随着形势变化而出现的新情况,只希望社会来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社会,那么成功的机会放在面前也会丢掉的。我想从这样来理解“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今天仍然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记:你们这代人出生在战乱,成长也是在穷困的年代,但是你们为新中国填补了空白。

姜:时势造英雄。我们这代人真正受教育都是在解放后。解放后国家建设的需要才会造出那么一批人,所以我觉得是时势造英雄(笑)。

记:你这一生有那么多荣誉,最看重哪一个?

姜:是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这是国家奖项,还有科学院的杰出成就奖,科学院每年会评给个人,这是肯定了我一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