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限制投注1月15日讯 40年前,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数年后,小岗村村民再次按下红手印,挽留住带他们致富的好书记——沈浩。第二次,第三次,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看着村民们从温饱奔上了小康。
今天,记者跟随“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记者团来到小岗村,近距离感触“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发展变化。
走在宽敞的马路上,路边是琳琅满目的商铺。在村中央的位置,“金昌食府”的门前张贴着习总书记前来视察时的照片。食府老板严金昌激动地说,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小岗村视察,并来到了他的饭店,那一刻的场景他永远不会忘记。
严金昌是当年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手印的成员之一,他回忆说:“当时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我们18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茅草屋,商量着分田单干,并写下契约,签字画押。”
土地承包责任书是这样写的:“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我们干部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短短的几句话,却见证着村民的决心。
“当时我们也受到了很多的阻挠,但后来还是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才慢慢实施下去,等到收粮时,大家看到了粮食真的增收了,心服口服。”严金昌告诉记者。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后来,这一做法在全国推广。
分到田的村民用心耕耘着属于自己的土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小岗村民却依旧守护在田间地头,过着温饱的生活。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走上致富的道路,有不少的年轻人开始选择离开这里,外出打工。
“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派来了一名干部沈浩,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严金昌说,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个书记是来镀金的,没想到,沈浩书记来了后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看着村里的面貌很是着急,制定方案,争取资金铺路架桥,我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沈浩纪念馆,讲解员这样说道,沈浩在小岗村第一次支部会议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平时,沈浩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村民搞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搞工业,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改变了大家当初的看法。
眼看沈浩3年的挂职期满,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街坊邻居凑到了一起,他们合计着,要把沈浩留下。几天后,一纸摁着98个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
这张红手印是小岗人奔向未来的梦,沈浩留下来了。
带头摁手印的严金昌、关友江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建起了养猪场;土地流转,发展起粮食、葡萄规模种植以及双孢菇产业、甜叶菊种植繁殖基地等;村里还实现了招商引资,多家大型现代化企业入驻小岗。新的小岗,在深化改革的阵痛中,凤凰涅槃。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600元,高出凤阳县农民人均水平2000多元,比安徽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的3倍。
2009年秋,眼看沈浩的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了,小岗人再次坐不住了。严金昌说:“当时我问沈浩,让他给我们个实话,到年底还愿不愿留下来?”沈浩笑着说:“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一辈子留在小岗!”
9月24日,小岗村又摁下了186个红手印,再次挽留省城来的好书记。这纸红手印,寄托了富裕起来的小岗村人更远大的梦想。
沈浩留下了。但是在11月6日,睡着的沈浩再也没有醒来。
这一天,村民们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一纸“请愿书”默默地在一双又一双手中传递,大家再一次摁下了一个又一个红手印:请让我们的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
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抒写了新的传奇。
如今的小岗村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依靠养殖发家的殷玉梅回忆说,她是2012年开始养猪,经过自己的努力,现如今已成为年出栏800多头仔猪、肥猪的养殖场老板,年销售收入超50万元。村民程夕兵,通过流转土地,租种了5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小麦,去年纯收入25万元。
当年争着要地种田的严金昌、关友江也把自己的田地流转出去,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十余万元。
小岗村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2016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8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9元。接下来,他们努力在内生动力、品牌形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组织建设五个方面进行大提升,积极打造改革创新形象美、产业优化发展美、群众富裕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幸福新小岗。